智慧農業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發展“互聯網+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發表日期:2020-07-24 來源:托普云農 瀏覽次數:7358次
發展“互聯網+農業”是農業農村領域落實浙江省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的創新舉措。近年來,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圍繞“數字浙江”建設要求,堅持“互聯網+農業”融合發展導向,以推進農業農村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數字化轉型為重點,加快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應用,穩步推進“互聯網+農業”應用建設,有效推動了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村信息化建設,打開了鄉村數字化發展新局面。
一、大力推進“互聯網+”農業生產,推動農業“機器換人”
堅持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定位,以農業生產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種養基地數字化改造,加快推進農業領域“機器換人”,助推農業信息數字化、農業生產自動化、農業管理智能化。某公司搭建互聯網溫室智能控制系統,可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環境、作業環境,通過網絡平臺或手機APP對基地現場進行遠端控制、實時調節,實現水肥一體化管理。今年3月,區政府研究出臺農業產業扶持政策,對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智慧農業、物聯網建設,經競爭性立項后按建設投入金額的40%予以補助,開展智慧化農業機械補貼試點,對加裝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和原有系統設備進行升級改造的,給予每臺60%補助,對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置植保無人飛機,除省定政策外,給予每臺2萬元的補貼。鳳橋鎮清清農場通過實施農業智能化項目,將70畝大棚葡萄實行分片管理,采用物聯網系統遠程給大棚揭膜、蓋膜以及水肥管理,每年節省人工成本5萬元以上。截至目前,全區累計落實種養基地數字化改造21個,示范推廣植保無人機、北斗智慧管家等智慧農機50余臺,創建“機器換人”示范基地7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3%。
二、積極探索“互聯網+”農業營銷,助力產業“承上接下”積極探索網店、微店、直播帶貨等農產品線上經營模式,制定農產品營銷、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方面扶持政策,鼓勵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網銷體系或依托第三方電商專業平臺等多種途徑,積極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成立南湖“三商”沙龍,構建電商、物流與農業主體三方互動的農村電商服務平臺和銷售網絡體系。2019年全區30余家區級以上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淘寶、微店、京東等平臺開展電商銷售,農產品電商年銷售額達1.2億元。在疫情期間,主動送政策上門,支持農業主體向社會公眾線上配送農產品,按照購銷金額給予補助,有效保障了老百姓的“米袋子”和“菜籃子”。舉辦“新耕云心農馌”系列活動,打造“南湖優品”特色平臺,成立“南湖美主播”聯盟,采用網紅直播帶貨的方式提升農產品知名度,推進農產品消費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為農業主體拓寬互聯網銷售新型渠道。僅在7月12日鳳橋水蜜桃直播專場活動上,累計流量超過100萬次,休閑農業消費券直接消費13萬元,帶動消費110萬元。
三、建立健全“互聯網+”農業監管,實現生產“動態管理”圍繞農業行業監管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以信息化平臺建設為抓手,搭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農資監管系統、動物標識及動物產品追溯、農作物病蟲害數字化監測預警系統等農業監管系統平臺,全省唯一試點運行農業部中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綠農植保),有效提升現代農業技術裝備水平和協同管理能力。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為例,通過該系統可實時掌握農業主體基本信息、生產基地信息、投入品采購、使用信息,實現對農產品“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追溯與監管,真正做到“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溯”。截至目前,全區納入省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的生產主體達到323家,累積開具農產品二維碼合格證87500余張。全區農資生產、經營單位81家,已有76家安裝應用農資信息化系統,備案農資產品2389個,農資信息化系統建設率93.83%,使用率排名全省前列。
四、創新開展“互聯網+”農村管理,推動村務“陽光透明”完善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服務體系,設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實時更新發布政策解讀、產權交易等信息,為農村土地產權交易提供公正公平公開的切實保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扎實基礎。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開發推廣使用“村級資金審批”手機APP,全面推行村級集體資金支付網上審批、銀聯直付和村務卡制度,村級集體資金往來可留痕、可查詢和可追溯,實現“零現金”支付。全面升級運用農村集體小微權力及三資監管系統,在深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結果性預警的基礎上創新融入村級小微權力過程性預警,把村級小微權力監督關口進一步前移,變事后追究責任為事前壓實責任,及時化解和降低各類“微腐敗”風險隱患。截止目前,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平臺實現區、鎮、村三級全覆蓋。農村集體小微權力及三資監管系統目前已經在南湖區45個村(社區)全面運行并錄入村級小微權力事項6000余條;建立村級資金網上審批和“村務卡”使用制度,村級資金“零現金”支付率達到100%。
五、持續深化“互聯網+”環境治理,打造垃圾分類“南湖模式”。
建立“一村一收、一鎮一運、一區一處”的農村分類模式,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規范性制度,分步有序鋪開農村垃圾分類工作。創新性打造融激勵、監督、考核為一體的“垃非”系統,通過線上大數據精密智控,線下網格化組團服務,實現對農村生活垃圾分、收、集、運、處等全流程數字化監管,有效破解農戶參與率、準確率不高的難點,成功解決監管難、考核難的堵點,實現了垃圾分類工作的“三提升一優化”(提升參與率、準確率、工作效率,優化第三方服務)。目前全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垃非”APP農村活躍用戶達2.8萬戶,安裝率達98%,分類準確率約93%,日均自查率達71%,老百姓積極參與垃圾分類漸成農村新時尚,該項工作也被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評為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創新項目。來源:浙江農業農村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