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破解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矛盾的關鍵點發表日期:2017-10-17 來源:托普云農 瀏覽次數:3291次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營養水平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熱量攝入甚至超過國際制定的平均熱量攝入水平。城鄉居民對食物的要求由數量轉向質量,對農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農產品供給中的結構性矛盾凸顯。從這種意義上講,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同樣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安徽農產品供給中的結構性矛盾
農業生產、供給與消費等經濟活動主要圍繞農產品展開,農產品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抓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分為農產品的數量結構層面、空間結構層面和質量結構層面。從農產品質量結構層面來看,農產品供給中的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如下:
低品質農產品過剩,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嚴重不足。 2016年,安徽糧食產量達3417.5萬噸,實現“十三連豐”,但小麥、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因供過于求導致價格下跌。根據國家風險監測結果,2016年安徽主要農產品總體合格率為98.4%,本省風險監測主要農產品總體合格率為99.7%,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隱患依然存在。與此同時,人們對優質高蛋白小麥、粳米等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卻難以獲得滿足。以茶葉為例,盡管“太平猴魁”“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等享譽海內外,但因質量難以達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要求,致使安徽茶葉出口只能面向非洲和中東地區。
與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相配套的農業生產要素供給嚴重不足。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逐漸加深,農村居民數量和比重近年來不斷下降,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勞動力在迅速減少。農業用地細碎化問題致使農業規模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加之農地流轉租金不斷上漲,這些都給農業規模經營帶來較大風險。資金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現代農業發展。近年來雖然推出了銀政擔、勸耕貸等,但金融業出于風險考慮而惜貸等原因,導致資本要素供求不匹配現象仍然突出。顯然,在勞動力、土地、資本等基本生產要素投入均不足的情況下,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難以得到健康發展。
與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相配套的技術供給不足。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尤其是農業生產技術、天氣預報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作為農業大國,中國農業生產者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但這些經驗大多是基于傳統農業技術條件,基于家庭經營模式下的農業生產技術。生產粗放經營、化肥農藥使用效率不高,適應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的供給相對不足。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性天氣出現頻率增多,農業氣象災害、農作物病蟲害呈現增多、并發和加重的趨勢,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也將加劇農業用水的供需矛盾。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實施智慧農業工程,為綠色優質農產品尋找新市場則是又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保障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必須依托新型農業主體
基于上述矛盾,破解農產品供給結構性難題的關鍵,必須也只能是發揮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主體的作用。這是因為,相對于從事家庭經營的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以下優勢:
較強的經濟實力和經營能力。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因為投入較大,同樣面臨經營風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資金投入、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方面具有更大優勢。
較好的農業生產條件。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需要一定的光照、溫度、濕度條件支持,并對基礎設施條件提出較高要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多基礎設施完備、生產條件比較好,因而更適合從事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經營活動。
較強的農業技術獲取與應用能力。綠色優質農產品因其高質高價,對于農業生產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相關生產經營者具備較強的農業技術獲取與應用能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多經營面積較大且較為集中,各種現代農業設備齊全,更適合采用相關適用技術,形成規模效應。在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認證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樣有著小農戶所不具有的優勢。
較強的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從事綠色優質農產品的生產與經營,要獲得較為滿意的經濟效益,需要經營者具備較強的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在這方面,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比較優勢。
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關鍵性作用的對策
進一步強化服務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制度建設。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與常規農產品相比,技術要求標準更高,所需要的投資更多,其風險也相對也就更高。因此要通過財政制度和金融制度創新,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推動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進一步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化水平。綠色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和供給離不開較高的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體系、綠色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HACCP體系等。農業生產聯合社、家庭農場協會等組織的發展,不僅可以為相關標準體系的推廣提供有力的組織支持,也可大大降低相關標準體系的推廣和實施成本以及相關惠農政策執行成本。與此同時,還有助于做好農業生產投入品監管、動植物檢驗檢疫、農產品質量監管、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建設等相關工作,實現由外部監管向自我監管的轉變。
進一步倡導綠色消費和健康消費理念。由于目前綠色優質農產品質優但價高,而廣大居民的消費理念又相對滯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市場前景難以產生穩定和樂觀的預期,考慮到成本約束,往往退求其次而生產常規農產品。因此,政府、企業與社會要共同努力,大力倡導綠色消費和健康消費理念,促進形成綠色優質農產品消費與生產的良性循環,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向深入。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常偉